《辛夷坞》教学设计
广州市花都区第二中学 毕涧莲
【教学目标】
知识与能力
1、关注六点信息,读懂诗歌的基本内容。
2、抓住描绘事物的动词,推断手法,把握诗歌的情感。
3、理解“花自落”等自然想象的传统含义。
过程与方法
1、朗读诗歌,按要求找出相应的诗歌内容,进行全面解读。
2、找出描写辛夷花的语句,找出相应的动词,理解动词的意思以及诗句的意思,把握手法及情感。
3、通过本文示例分析,由此及彼,进行实例分析,理解某些自然现象的含义。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理解动词的意思,领悟诗人寂寞之情和淡泊之情。
【教学过程】
一、导入:视频导入,辛夷花的盛开场景和凋谢场景。
二、研读诗歌内容
(一)全班朗读诗歌
(二)关注并理解“六信息”,读懂诗歌的内容。
根据“六信息”填写相关内容,把诗歌的基本写作内容读懂。
精读研究,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。
1、诗歌是如何写辛夷花一个意象?怎样表达情感?
阅读要求:(1)找出动词,品读动词的意思。(2)结合全诗,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。
明确:诗歌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“发”。“发”是开花,绽放的意思。联想到当春天来到人间,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,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,是那样灿烂,好似云蒸霞蔚,显示着一派春光。
诗的后两句写花的“落”。“落”是掉落、凋谢的意思。这山中的红萼,点缀着寂寞的涧户,随着时间的推移,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,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,到最后也没有什么人来欣赏花的美。
表达的情感:
(1)以物喻人。以辛夷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可悲命运,比喻了自己的才能被压抑埋没的处境,寄托自己孤独、落寞的情绪。
(2)写景抒情。深山无人,辛夷花自开自落形成景致。花开,并不是为了赢得人们的赞赏;花落,也不需要人们的悼惜。该开便开,该落便落,纯任自然,向人们昭示了一种不干世俗的淡泊情怀。
2、口头训练:用自己的话翻译理解诗歌的内容。
3、有感情地朗读诗歌。
三、走进诗歌王国,走进诗歌文化。
1、讨论:花开花谢这一自然景象在中国传统诗词中给赋予了怎样的传统含义?
明确:花开花谢本是一种平常的自然现象,这一现象很自然让人联想到花(辛夷花)的盛开时的灿烂、美好形象(字面意思),又因为写这个自然景象的人的心情不同,又可以衍生出固定传统的含义:惋惜、落寞之意和闲适淡泊之意(特定意思)。
2、拓展联想,阅读下面的诗词,找出诗中特定的自然现象,并理解他们所包涵传统含义的?
重送裴郎中贬吉州
刘长卿(唐代)
猿啼客散暮江头,人自伤心水自流。
同作逐臣君更远,青山万里一孤舟。
明确:自然现象——水自流
理解:流水不管人们伤不伤心,只管自己独自流动。它看似很无情。流水无情,而人是有情的,否则人为什么会伤心。“水自流”这一现象恰恰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“伤心”,从而表达了人们被贬他方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。
石头城
山围故国周遭在,潮打空城寂寞回。
淮水东边旧时月,夜深还过女墙来。
明确:自然现象——月依旧
理解:月亮不管石头城经历了繁华还是荒凉,它依旧每天晚上从东边升起,照耀人间。月亮的永恒昭示人间的变化。诗人面对石头城的山、水、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,不禁感叹朝代的兴亡变化,从而抒发了繁华不在和人事变迁的慨叹。
蜀相
杜甫(唐代)
丞相祠堂何处寻,锦官城外柏森森。
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
三顾频繁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
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
自然现象——鸟空啼、鸟空鸣
理解:黄鹂的叫声非常清脆,动听,应该惹来人们的驻足聆听。然而蜀相祠堂里的黄鹂无论叫得多么清脆悦耳,没有人会留心聆听。由此推之,除了作者,再也没有人来祭奠诸葛亮,武侯已经被世人遗忘了 ,从而衬托出祠堂的荒凉冷落,抒发了作者人事变迁的感慨。 3、除了上述的现象,诗中还有哪些特定的自然现象呢?
四、作业布置
阅读下面的诗歌,回答以下的问题。
春行即兴
李 华(唐代)
宜阳城下草萋萋,涧水东流复向西。
芳树无人花自落,春山一路鸟空啼。
注释:(1)宜阳:县名,在今河南省西部,洛河中游,即唐代福昌县城。(2)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不久。
1、有人说诗中的“花自落”“ 鸟空啼”意蕴深刻,请结合全诗的内容进行解释。(4分)
2、本诗运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,请结合全诗的内容进行简要的赏析。(6分) (责任编辑:广州语文) |